首页  >  志愿填报 >  院校大全  > 

温馨提示

网页暂不支持该功能,请打开报考大学APP,使用该功能

学校概况

  • 四川
    所在省份
  • 成都市
    所在城市
  • 1896
    创建时间
  • 47133
    学生人数
  • 41
    硕士点
  • 18
    博士点
  • 公办
    办学
  • 67:33
    男女比例
学校电话:028-66366386 学校官网

学校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学校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时称“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学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毛泽东为学校题写校名。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命名交通  
显示全部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协同创新计划”重点建设并设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成都。
  学校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时称“北洋铁路官学堂”(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ege),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是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交通大学”最早两大源头之一。学校以“唐山交大”“唐院”之名享誉中外,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美誉,毛泽东为学校题写校名。建校以来,学校先后命名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学校先后经历了两次全国院系调整,一大批在全国卓有声誉的系组调整支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兄弟院校。1964年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建设“大三线”号召内迁四川,1972年更名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学校办学主体迁至成都,2002年在成都犀浦扩建新校区。现有九里、犀浦、峨眉、成都东部(国际)校区四个校区,共占地5000余亩。
  在127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形成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办学传统和“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30余万栋梁英才,师生中产生了3位“两弹一星”元勋、64位海内外院士和38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领域产生的院士几乎全部出自我校。邓小平同志给予学校高度评价:“这所学校出了不少人才。”
  学校以工见长,设有27个学院(书院、中心),拥有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七(A-),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建立起世界轨道交通领域最完备的学科体系、人才体系和科研体系。学校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科技成果四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的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第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学校还在国防科技、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以及物理科学、人文社科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含8名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含15名双聘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00余人;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此外,还聘请了近50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兼职(名誉)教授。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8914人、硕士研究生15053人、博士研究生2630人、留学生536人。学校有74个专业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7个;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学校有5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0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着力建设成都东部(国际)校区,同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和“暑期国际课程周”等在地国际化项目涵盖全部年级;建有6个国家外专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办有5本国际学术期刊。
  学校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
  竢实扬华,交通天下。新时代西南交通大学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按照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发展目标,贯彻“五个着力建设”总体办学思路、“五个坚持”办学治校基本准则,突出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谋发展、建一流,惠民生、聚民心,夯基础、强保障,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南交大新篇章,为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3年3月) 收起

院校分数线

显示全部院校分数线

院校设置

截至2014年9月,学校设有24个学院,75个本科专业。

土木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建筑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艺术与传播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力学与工程学院
数学学院 政治学院 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体育工作部
茅以升学院 詹天佑学院 医学院 利兹学院
      专业设置:

学科门类 大类专业 专业名称 所在院系
经济学 经济学类 经济学 公管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公管学院
金融学 经管学院
法 学 法学类 法 学 政治学院
政治学类 政治学与行政学 政治学院
文 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艺传学院
对外汉语 外语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 语 外语学院
德 语 外语学院
日 语 外语学院
法 语 外语学院
翻 译 外语学院
新闻传播学类 传播学 艺传学院
广告学 艺传学院
艺术类 音乐表演 艺传学院
绘 画 艺传学院
艺术设计 艺传学院
理 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学院
生物科学类 生物信息学 生命学院
地理科学类 地理信息系统 地学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物理学院
信息安全 信息学院
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 心理中心
统计学类 统计学 数学学院
物理学类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院
工 学 地矿类 地质工程 地学学院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学院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学院
工业设计 艺传学院
制造工程 机械学院
车辆工程 机械学院
仪器仪表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机械学院
能源动力类 热能与动力工程 机械学院
电气信息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学院
自动化 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学院
通信工程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学院
网络工程 信息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材料学院
软件工程 信息学院
计算机软件 信息学院
物联网工程 信息学院
土建类 建筑学 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 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土木学院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机械学院
景观建筑设计 建筑学院
测绘类 测绘工程 地学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学学院
环境与安全类 环境工程 地学学院
安全工程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化工与制药类 制药工程 生命学院
交通运输类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交通工程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物流工程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机械学院
工程力学类 工程力学 力学学院
工程结构分析 力学学院
生物工程类 生物工程 生命学院
公安技术类 消防工程 地学学院
农 学 森林资源类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 建筑学院
医 学 药学类 中药学 生命学院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管学院
工业工程 机械学院
工程管理 经管学院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经管学院
会计学 经管学院
旅游管理 经管学院
电子商务 经管学院
物流管理 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公共管理类 公共管理 公管学院

专业特色

截至2013年9月,学校共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个一级省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54个二级省重点学科。11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国家级重点学科:

序号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
机械电子工程
3
机械设计及理论
4
车辆工程
5
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6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7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8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9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0
桥梁与隧道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岩土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

序号 一级学科 涵盖二级学科
1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5 思想政治教育
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7 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8 固体力学
9 流体力学
10 工程力学
11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12 材料学
13 材料加工工程
14 电气工程 电机与电器
1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6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17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18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19 电子科学与技术 物理电子学
20 电路与系统
21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2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23 信息与通信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24 信号与信息处理
25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6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27 系统工程
28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29 土木工程 岩土工程
30 结构工程
31 市政工程
32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33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34 桥梁与隧道工程
35 测绘科学与技术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36 摄影测量与遥感
37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3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39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40 地质工程
41 生物医学工程 (不分设二级学科)
42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不分设二级学科)
43 工商管理 会计学
44 企业管理
45 旅游管理
46 技术经济及管理

      省重点二级学科:

序号 二级学科
1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
应用数学
3
凝聚态物理
4
计算机应用技术
5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6
安全技术及工程
7
环境工程
8
行政管理

      截至2012年底,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15个专业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培养计划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2门,省级精品课程87门、省级资源共享课1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3门、校级双语师范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教材3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5门;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0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车辆工程、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视频开放课(2门):《走进时代的列车》 (2012年、沈志云)、《灾难心理学》 (2012年、宁维卫)

国家级精品课程一览表(35门):

序号 课程名称 完成人 年份
1 《机械设计》 吴鹿鸣 2003年
2 《土木工程制图》 卢传贤 2004年
3 《选线设计》 易思蓉 2005年
4 《高电压技术》 吴广宁 2005年
5 《材料力学》 江晓禹 2005年
6 《生产管理》 周国华 2005年
7 《工程测量》 岑敏仪 2006年
8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何云庵 2006年
9 《电磁场与电磁波》 杨儒贵 2006年
10 《电力牵引控制系统》 冯晓云 2007年
11 《地下铁道》 高波 2007年
12 《大学英语》 吕长 2007年
13 《机械原理》 谢进 2007年
14 《行车组织》 彭其渊 2007年
15 《交通管理与控制》 罗霞 2008年
16 《理论力学》 杨翊仁 2008年
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鲜于浩 2008年
18 《材料力学性能》 戴光泽 2008年
19 《起重机金属结构》 程文明 2009年
20 《桥梁工程概论》 李亚东 2009年
21 《财务管理》 肖作平 2009年
22 《货物运输组织》 李宗平 2009年
23 《工程力学》 沈火明 2009年
24 《青心理学》 宁维卫 2009年
25 《车辆工程》 李芾 2010年
26 《远动监控技术》 陈维荣 2010年
27 《土木工程地质》 白志勇 2010年
28 《信息检索》 高凡 2010年
29 《公共政策概论》 陈光 2010年
30 《材料力学》 江晓禹 2007年
31 《大学英语》 金桂林 2007年
32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王广俊 2008年
33 《电子测量技术》 张葛祥 2009年
34 《工程力学》 葛玉梅 2009年
35 《桥梁工程》 李亚东 2009年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5个):
      2013年成为四川省首个上线MOOCs课程的高校——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平台
      上线课程4门:机械设计、工程力学、当代青年心理学和高速铁路工程
      2014年在五所交大ewant平台上线(开课)课程——海峡两岸五所交大开课课程
      上线课程4门:机械设计、工程力学、认识青年和中国式管理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际化、工程化、差异化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茅以升班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北京铁路局、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局、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个):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力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普通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0个):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普通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力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实验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87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高等数学、结构力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电路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输组织学、数学建模、运筹学、铁路信号基础、土木工程概论、铁路站场及枢纽、工程流体力学、电工学、基础工程、大学语文、健美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工程材料、旅客运输组织、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级英语阅读、计算机网络、供应链管理、现代通信原理、生物信息学、建筑设计基础、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卫星定位技术与方法、工程化学、文科高等数学、数字电子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等

密码登录

手机短信登录

手机号码
密码
30天自动登录
登录

加入报考大学

助你考得好,更能报得好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设置6~18位密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注册

报考大学已全面升级,将提供更全面的院校信息与志愿填报服务,请先完善个人信息。

立即完善个人信息

欢迎进入报考大学

请选择你的考区所在地

开始使用报考大学
tel

全国咨询电话

400-100-0233

售前客服QQ 售后客服QQ
微信公众号
wx
扫一扫,最新报考资讯
微信公众号
app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