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填报 >  院校大全  > 

温馨提示

网页暂不支持该功能,请打开报考大学APP,使用该功能

学校概况

  • 甘肃
    所在省份
  • 兰州市
    所在城市
  • 1919
    创建时间
  • 29148
    学生人数
  • 25
    硕士点
  • 6
    博士点
  • 公办
    办学
  • 76:24
    男女比例
学校电话:0931-2973947 学校官网

学校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  
显示全部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9148人,其中本科生22361人、研究生6187人、国际学生346人。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23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实验室面积5万多平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8亿元。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金属表面防护与延寿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有71个本科专业,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1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好评。入选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18个省份实现一本招生。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获批首批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230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99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6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33人,博士学位教师730人。有共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8人、“飞天学者”33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人,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专家、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省级荣誉称号70余人。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方向,建设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放管服”改革,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化工流程装备、工业控制及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解决了一批西部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基地6个、教育部科研基地7个,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435项,累计实现科研经费6.9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4项、国家社科基金2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580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获得甘肃省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省级科技一等奖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申请专利668项、获得专利授权667项,连续多年获甘肃省专利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是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验收的高校。
  学校主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入甘肃省首批六家创新联合体,成立黄河流域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院、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参与组建了中国通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联盟,与华为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浙江巴顿焊接研究院、宁夏共享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1600余项。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深度融入甘肃省“十四五”期间工业“三化”改造工作,形成的《甘肃省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研究报告)》获得甘肃省哲学社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与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是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近年来500多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
  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获批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个学院入选“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及培育单位,5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及培育单位,1个党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荣誉奖,1个教师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
  “十四五”期间,学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成果建设,提高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资料更新:2022年5月) 收起

院校分数线

显示全部院校分数线

院校设置

      据学校官网2014年8月官网显示,学校共设有20个二级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法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新能源学院(酒泉)、继续教育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有68个本科专业。 
  •       专业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卓越班)
焊接技术与工程(基地班)
功能材料(战略新兴产业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防生、卓越班、基地班)
纺织工程
工业工程
能源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卓越班)
机械电子工程(基地班)
水利水电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原风能与动力工程)
石油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班)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班)
环境工程
应用化学
安全工程
油气储运工程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基地班)
自动化(卓越班)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防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方向)
通信工程(国防生)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国防生、基地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程管理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测绘工程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工程造价
设计艺术学院
建筑学
城乡规划
工业设计
艺术设计
产品设计
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雕塑
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数学与软件方向)
应用物理学(微电子方向)
工程力学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发酵方向)
制药工程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高端装备营销管理方向)
财务管理
会计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日语
法学院
法学
知识产权
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
对外汉语
新能源学院(酒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
物联网工程
软件技术(大专)
网络技术(大专)
动漫设计与制作(大专)

专业特色

      据学校官网2014年8月官网显示,学校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37门,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焊接技术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技术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电工电子教学团队(张爱华)、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朱彦鹏)。
      省级教学团队(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教学团队(杨军虎)、工程材料 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杨瑞成)、电气与控制工程教学团队(李战明)等。
      省级精品课程(37门):房屋建筑钢结构设计、液压元件、通信原理、冶金物理化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控技术及编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结构优化设计、管理会计学、材料力学性能、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设计、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流体力学、数据库原理、化工原理、流体机械原理、过程设备设计、金属学与热处理、结构力学、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电路、物理化学精品课程、CAD/CAM技术及综合训练、思想道德修养、工程材料、钢结构设计原理、大学物理、机械原理、电工电子、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系列课程 )、工程制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个):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截止2014年,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点31个: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113个: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18个工程硕士学位、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学硕士(MPACC)和国际商务硕士(MIB)专业授权点。
      省级重点学科(1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软件工程、工商管理等。

密码登录

手机短信登录

手机号码
密码
30天自动登录
登录

加入报考大学

助你考得好,更能报得好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设置6~18位密码
我已阅读并接受 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注册

报考大学已全面升级,将提供更全面的院校信息与志愿填报服务,请先完善个人信息。

立即完善个人信息

欢迎进入报考大学

请选择你的考区所在地

开始使用报考大学
tel

全国咨询电话

400-100-0233

售前客服QQ 售后客服QQ
微信公众号
wx
扫一扫,最新报考资讯
微信公众号
app
扫一扫,下载手机APP
拖动左边滑块完成上方拼图